【关爱心理】分享“三件好事”,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发布时间:2022-10-17作者:本站编辑来源:本站原创浏览:9138


图片1.png

 

“好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是美食美景、亲情之乐,新的技能、身边感动,也可以是思维方式、愉快心情……同学们每天找出并写下当天发生的三件好事,比如:帮家里做了一顿饭,整理了衣柜,跟父母聊天,发现花开,做志愿者服务他人,被人帮助,阅读美文,完成计划等。记录一天的见闻,关注生活中的好事,可以增强同学们发现美好的能力,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提升积极情绪和幸福感,有利于保持向上向善的身心状态,同时也能带动家人和同学体察积极情绪,感受和实现美好,展现阳光心态,构筑积极心理。


下面, 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关于“三件好事”的知识。

  

什么是三件好事

图片2.png

      

“改变你能改变的,接纳你不能改变的,才是最好的人生。”

                           ——马丁·塞利格曼

 

 “三件好事”是由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和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彼得森教授一起设计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干预方法,可以提升个人幸福感,减少抑郁情绪。塞利格曼所提倡的“积极心理学”,不再关注传统心理学注重的“如何减轻人们的痛苦”,而是专注于如何建立人们的幸福感,并让幸福感持续下去。他认为,实现幸福人生应具有5个元素(PERMA), 即要有积极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要投入(engagement)、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要有成就感(accomplishment)。


“好事”意指美好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让自己开心的、有意义的小事,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小确幸”。它更多是指“寻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细小平凡但能让人幸福快乐的事情。“好事”可以是具体的事情,也可以是明媚的阳光、快乐的心情、积极的心态等等。


 “三件”不是确指,而是虚指,如果你想起了更多好事,可以多分享几件,如果想不起来,只分享一件也无妨。因为比数量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事物或瞬间上,并心怀感激。

 

为什么要做三件好事

图片3.png


进化心理学认为:关注负面信息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必须保持对于坏事的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坏事,从中吸取教训,并避免将来重蹈覆辙。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太过注意生活中的坏事,对好事却关注不多,大部分人对好事的思考能力远不如对坏事的分析能力。为了克服这种天生的负面偏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做了相关干预实验,结果发现:每天坚持记录三件好事的志愿者的抑郁指数要比其他没有记录的志愿者低20%,幸福指数会高5%


图片4.png 

 

三件好事的意义

图片5.png 

 

进行三件好事练习最大的作用,其实在于转变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把我们原本投入在消极情绪中的精力转向积极情绪。虽然消极情绪并不可怕,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当我们过度关注生活里消极的一面时,会忽略掉那些积极的、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小事。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宅”生活的特殊时期,同学们会习惯性地悲观、焦虑、茫然、无助,坚持“三件好事”练习,能够帮助我们转变思维,产生积极情绪,提升注意力、免疫力、创造力和心理韧性。

 

1. 哄自己开心,心情会变好

2. 增强发现和感受美好的能力

3 . 发现自我优势,变得乐观与自信

4. 越来越能欣赏自己、感恩别人

5. 更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喜好

6. 珍惜拥有, 提升幸福获取能力

 

 

三件好事的练习方法

图片6.png

 

“三件好事”的具体做法是:每天晚上花点时间想一想,记录当天发生的让自己觉得快乐、有意义、感动的事、瞬间或心情。在这个过程中重点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写下好事的时候,我们心里会感觉暖暖的,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快乐、感恩、幸福等积极情绪,从而提升正向自我评价,以及对未来的更多美好期待。  

每天三件好事分享可以是文字记录,也可以是图文并茂的手绘或图片加文字,坚持“三件好事”打卡,分享美好,感染他人。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