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师】付开虎:故乡凉州,是我时常眷恋的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3-04-10作者:本站编辑来源:本站原创浏览:9139


图片1.png 


付开虎,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金昌报社记者,金昌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兰州劳动报社总编辑、兰州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为平博app下载城建学院副院长、兰州城市建设学校副校长,教育部平博app下载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苍茫西部》《见过大世面的年轻人》等“雪庄纪事系列小说”,其中《风吹草儿青青》获1985年《飞天》奖,《大漠魂》获首届敦煌青年文学奖、甘肃省第三届文学奖。2017年应武威有关部门邀请完成“凉州三部曲”《凉州谣》《凉州魂》《凉州梦》写作,引起一定反响。2018年4月,甘肃省广播电视局、甘肃省电影家协会、甘肃省音像出版社、甘肃电视台、中广传播甘肃公司、武威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武威电视台等单位在兰州联合召开座谈会,对“凉州三部曲”的创作给予充分肯定。2021年12月,根据《凉州谣》改编的电影剧本《一起走》获共青团中央、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志愿文学”征文二等奖。


2022年,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获奖作品集《雪庄纪事》。这部小说出版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各大报纸和网络平台在进行全面报道的同时,还刊发了几十篇对这部书和获奖作品的评论推广文章。全国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穆涛说,《雪庄纪事》用小说编年的书写方式,通过生动的故事反映了西部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阐释了西部农村四十多年来的深刻变迁,反映了他们的挣扎、追求、爱与欢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甘肃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师大传媒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徐兆寿说,凉州,在今天仍然有诸多秘密未有吐露。凉州在中国的西北,它代表了此一方位的天地征候,人居其间,必有独特之天性与大用。《雪庄纪事》暗藏玄机,其间天、地、人、物、事都有玄理玄情可推。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雪漠评价说:《雪庄纪事》直逼西部人民的生存状态,讴歌乡土中国的山乡巨变,为中国西部文学的画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塑造了许多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李学辉在《文化艺术报》发表文章《带着雪庄纪事还乡》,认为“雪庄”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隐喻。作家以《雪庄纪事》向家乡致敬,以文学的方式碑刻凉州,是感恩家乡的一次精神还乡。著名畅销书作家唐达天在《甘肃日报》《中华新闻网》以及学习强国平台发表文章高度评价此书,认为作家付开虎描写的生活,生动真实,折射出整个乡土中国在时代洪流中的阵痛与巨变。陕西评论家刘谦在《中华时报》以及中华新闻网发表文章《在白雪与荒原之间》,认为《雪庄纪事》是西部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其探索的触角已深入到了西部人民的精神世界:达观、幽默的民族文化心理,蓬勃、顽强的生存追求,其整个创造流变,显示出的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和无法用其他艺术形式替代的价值。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带着《雪庄纪事》还乡

李学辉

 

  对雪琪来说,作品集《雪庄纪事》的出版,与其说是对他四十余年来痴迷文学的一次创作成果的展示,勿宁说是他感恩家乡的一次精神还乡。


  我知道雪琪亦早。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还在上初中,雪琪的大名就在小城武威驰响。那是个追逐文学梦想的年代,而非现在淘刷流量的时代。但雪琪圈粉不少,我记得还逃课到雪琪所供职的本土公开发行的文学刊物《红柳》编辑部去拜访过他,可惜未见尊面,倒是因缺课被班主任罚站两小时。那时本土写小说和爱读小说的都追读过他的《苍茫西部》《见过大世界的年轻人》《风吹草儿青青》等中短篇小说,后来雪琪把他归集于《雪庄纪事》。

  他出生的村庄叫蜻蜓村,并非雪庄。蜻蜓村是个很富有诗意和存延历史积淀的村庄,与雪没多大关系。而一年只见冬雪,或很少下雪,让这个北方的小村庄的人们常常会陷入“一冬无雪天藏玉”的热盼。将小说的“栖息地”取名为雪庄,是基于雪琪对一种美好的渴望。而笔名“雪琪”,也喻义雪中的玉,更能彰显他对外部生活的美好向往。


  “走出去”,是雪琪通过小说向外突围的宣言,而让村庄进行精神蜕变从而走向富裕更是他的精神寄托

  “雪”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隐喻。


  一代农村青年,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寻找着向上、向美的路径,以蕴藏着巨大追求力的果敢,向命运挑战。而“雪庄”,就是他们精神力量的凝集和出发之地。

  这一时期,雪琪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创作,并得到甘肃文学界的广泛认同。

  《风吹草儿青青》获1985年“飞天奖”,《大漠魂》获甘肃省第三届文学奖、首届敦煌青年文学奖。


  上世纪90年代末,已通过写小说完成华丽转身的雪琪在小说创作上逐渐沉寂下来。在生活与文学之间,他不得不做出选择。从凉州,至金昌,再到兰州,编辑、记者、部门领导,身份变了又变,但他对文学的初心一直未变,偶尔见到他的回忆性散文和评论文章,知道他还一直在继续着文学创作,只不过拐了个弯,通过其他体裁,仍和文学捆绑着温暖。


  大约2010年左右吧,雪琪回到老家,有人打电话说雪琪有请一坐,去了,在座的大多都是他同时代的文学创作者。他魁梧、豪爽,与想象中的雪琪大致无二。因晚上要返回兰州,所以下午他匆匆走了,但留下的文学话题,成了一段时间武威文学圈中的谈资。毕竟,时代不同了,对文学意义的诠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雪琪回归”,成为甘肃文学界的翘盼。他以文学观照过的蜻蜓村已成为“中国首批最美休闲乡村、中国首批百名特色农庄、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魅力乡村”,还出了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王秀兰”,曾提着蜻蜓村的特产做客央视。对家乡的巨变,雪琪依旧在用心观照,因和他家乡蜻蜓村的党支部书记马元在同一个人大代表组,开会时常常碰到,一见面,便谈蜻蜓村的变化,也谈雪琪。雪琪,虽到了离出生地三百多公里的省城兰州,但他的“雪庄”梦依然在蜻蜓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雪庄”里出去的孩子,更能感受到家乡巨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我们清楚,雪琪还会以文学的方式来碑刻蜻蜓村。

  果然,《雪庄纪事》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惊喜。《凉州谣》《凉州魂》《凉州梦》映照在荒原和白雪之间,一切均在久盼中开出艳丽的花朵。雪庄中的人们追求的趋向变了,而那种执着,对美好的追求仍在庚续。近40年,蜻蜓村的变迁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巨变,而雪琪的文学创作,又向更深的思考掘进。

  他以《雪庄纪事》,向家乡致敬。

  每一条通往家乡的路都不是笔直的,有时还会拐弯。雪琪,现任职于兰州的一所高职院校,地位高了,他对家乡的情结和对文学的那种赤诚仍在持续升温。这种升温,他还会以文学的方式来展现。

《雪庄纪事》,是又一个开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