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婷,中共党员,毕业于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教授课程为心理健康教育,平博app下载生涯规划。朱江婷热爱教育事业,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她专业功底厚实,教育教学能力卓越。自踏上教育工作的那天起,她坚信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在人的心底播下一粒种子,生根发芽,而这颗种子的影响可能会传给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延续几代人。朱江婷以爱心与责任不断锻造师魂,靠勤奋与创新锤炼师能。在教育的岗位上与一批批学生进行一场又一场爱与成长的修行。
一、用爱点亮希望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很多不同。他们中一部分学生不仅仅在学业上是后进生,他们的生活,家庭等因素导致他们在行为表现等多方面存在问题。朱江婷面对这些学生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方式或任其放任自流,而是把这些学生当自己家人,用爱点亮希望,让他们向更好方向迈进一步。
在朱江婷担任计算机专业班主任时,班里有一个往届生,开学第二周周末,他就晚归,不仅饮酒,还和餐馆的老板发生冲突,好在他没有受伤。当时朱江婷恨不得就把他给开除,这么无组织,无纪律吊车尾,以后不知还会惹出什么祸,真让人头疼。当朱江婷冷静下来,要与他的家长联系,学生只给了他姑姑的电话,并恳请老师不要跟他祖父母说。后来朱江婷了解了他的身世。
在他出生两个月时,父母离婚,在学生印象中几乎没有母亲的影子,父亲也没有尽到责任,对他的管教非打即骂,多亏祖父母含辛茹苦地将他带大。但祖父母身体不好,所以不能经常带他出去见世面。接触的人少,缺乏关爱,导致他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也不好,以前的学校总有人欺负他,因此他对别人的看法特别敏感,对他人不信任,但同时又渴望得到爱与尊重。因此他不顾校规周末私自出去过生日。
朱江婷掌握学生身世以后,内心触动很大,不是每个人都有通情达理的父母和优越的家庭环境。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他只是想要跟其他同龄人一样拥有爱与接纳,却偏偏在生日这天吃了瘪。想到这,朱江婷决定接受这名学生。朱江婷与学生一起去派出所解决纠纷,经过沟通协商,餐厅老板不予追究。在回来的路上,桀骜不驯的学生态度发生了转变,他向老师诚恳道歉,并表示以后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在接下来的时间,朱江婷格外留意该生成长,关注学习,鼓励他参加各种活动。他曾说喜欢绘画,喜欢梵高,朱江婷就买来梵高画册给他,并说是班里同学给他的礼物。这次,他低下头,偷偷用手拭去眼角的泪水。在他交上来的读书笔记中,他摘抄的是东野圭吾《解忧杂货铺》的片段:“和你在一起的时候虽然短暂,却是我至少为止,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渐渐融入班集体,有了自己的朋友,而且特别有集体荣誉感,每次班级活动,他总跑前跑后,争着为大家服务;对待老师态度也从冷淡到热络;其他代课老师说,你班学生和老师互动真好,每次上课感觉都很享受。小小的爱的火光竟也能温暖学生的心窝。
二、在一起,共同经历“难”会变成“好”的转机
朱江婷担任班主任期间,正逢新冠疫情几番侵袭兰州,学校多次封闭,封闭期间朱江婷自始至终都在校与学生共进退。除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外,朱江婷每天探望班里学生,观察是否有人生病,精神状态是否良好,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和学生一起练八段锦,聊天,缓解学生的各种不适。由于封闭时间长,宿舍卫生不良,就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有的老师不理解,觉得学生应该自己做这些事,老师督促就可以了,不至于亲自动手。可就是因为教师跟学生一起做,没有一个人偷懒,没有一个人抱怨,之后卫生维持地也很好。因为朱江婷相信身教重于言传。疫情时,大家心情烦躁,如果只是一味说教批评,只会引起学生的厌烦甚至逆反心理,只有以身作则,学生才能心服口服。
疫情吃紧阶段,学校后勤补给跟不上,朱江婷经常将自己省下来食物带给学生吃。如有学生生病被隔离起来时,朱江婷亲自给学生送饭,带他们去医院诊治,自掏腰包给学生买药。有人发烧,她就在隔离宿舍外守候,观测体温,端水递药,直到学生恢复正常才敢离开。朱江婷相信在这艰难的时刻,点滴的温暖都会给予学生力量。这些片段都是学生与教师的纽带。事实证明这些小事不仅增强师生凝聚力,更让学生心中有爱,积极向上。
技能大赛因疫情取消了计算机专业竞赛的几个项目。导致计算机班学生在准备一年的情况下无缘技能大赛。无法参赛学生垂头丧气,在宿舍百无聊赖。此时,朱江婷发现技能大赛赛项中有书法项目,对专业没有要求,想到班里有几名学生字迹工整娟秀,就鼓励他们参赛。朱江婷联系教研室会书法教师与学生结成兴趣小组,辅导学生练字。在发现大赛软笔与硬笔书法都要比试时,有学生打起了退堂鼓,因为他们没有任何软笔书法经历,甚至连毛笔,纸这样基本物资都没有,参赛简直是个笑话。朱江婷不断鼓励学生,不要放弃,坚持练习。隔离起来,见不到书法老师,就利用手机与老师交流,老师想办法给学生找毛笔与纸。书法老师提供毛笔,朱江婷从办公室找来废旧报纸,拿给学生练,最后纸墨用完,学生就沾水在玻璃上练,在桌子上练。看到学生这么争气,朱江婷觉得拿不拿奖都无所谓,关键在这一时刻他们在坚持与付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心中的理想拼搏了一次。书法老师戏称计算机班参赛队伍是杂牌军,可就是这杂牌军有人获得了书法技能大赛的三等奖。赛后学生给老师发短信表示感谢,并表示一定会继续将书法坚持下去,因为他们在这里发现了全新的自己。小小的成果给予他们人生勇往直前的动力。
三、借力用力,用学生内在力去改变
当学生沉迷手机时,朱江婷持着猫抓老鼠的心态对付这些学生,抓,罚,收用尽各种方式企图改善这种状况,但收效甚微。后来,学院要举办一次微课比赛,朱江婷想为什么不制作一次关于手机成瘾危害的微课呢?朱江婷把想法告诉学生,说要拍一个短片,大家把手机的危害演出来。说到这,学生像炸了锅,有人想演,有人想拍摄,有人问手机使用时间长了又会怎样。朱江婷给学生介绍手机成瘾的原因、身心危害和改善方法。学生集思广益,设计拍摄画面,然后生动的将危害演了出来,学生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学会了剪辑,声音的调试等方法。这真是一举几得,这次大家共同努力制作出来的微课还被选入甘肃省思政资源库。微课拍好后,学生在班会上认真看着自己的成果,课堂上爆发出热烈掌声,此后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人减少了。学生在成长,成长本身往往就是发自他们内心的力量。教师的坚持本身就是智慧,就是引出他们力量的契机。
四、问题中发现出路,学问开花结果
作为心理健康老师,发现学生对抽象的理论不感兴趣,而且书中的例证都是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学生的距离有点远。有一次上课时朱江婷谈健康的概念,现代健康涵盖四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良好。朱江婷让学生根据健康的内容举实例,在座学生都不言语,忽然有人在角落里说“刘姥姥”,朱江婷一听如醍醐灌顶,接着跟学生一起讨论刘姥姥这个人物,没想到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给学生具体而生动的画面,有些学生不太清楚刘姥姥,就在下面用手机了解刘姥姥的故事,进而举出若干个人物来谈健康,从而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朱江婷以此为契机,结合专业,发表了论文,录制视频,并申报了课题,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心理健康课程中来。也为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开拓新的思路。
五、肯下“笨”功夫的老师
朱江婷曾获得市级思政微课大赛获三等奖,还有微课作品入选甘肃省教学资源库。有人认为,对于朱江婷来讲是很容易的事,因为她是思政老师,学历高,这种比赛肯定手到擒来。实际上,朱江婷自认并不是很聪明的那种人,初次参加比赛时,都不知道用什么软件制作。还是不断学习、尝试,总结才有这一点成绩。起初录视频,除了前期的文稿撰写,录7-8分钟的视频要花几天时间。熟练到精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020年朱老师参加学院演讲比赛,比赛稿要完全流畅背下来,朱江婷自认脑子慢,有时在公共场合还会紧张,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就随时把稿件带在身边,有时间就拿出来念,背,琢磨表情,语气和动作,除了吃饭,睡觉,嘴就不停练习。有点不疯魔就不成活的劲头,在学院演讲时,获得院级二等奖的成绩,同时代表学院参加兰州市百姓讲堂的比赛,获得市级优秀宣讲人的荣誉称号。
朱江婷对待其他工作也兢兢业业,因为承担党务与科室行政工作,各种工作交织在一起就格外繁忙。有一次,朱江婷既要参加班主任大赛,又要参加青年教学能力大赛,又正好赶上学院党建年底考核,班级事务,上课,为了能按时完成各项工作,朱老师每天5点起床,写教案,白天上课,中午整理党务资料,分秒必争,行动都小跑。真忙的不可开交,明明很累,晚上却睡不着,内心焦虑,但都咬牙坚持下来。
有人说,没必要那么认真,有些事情应付着做就行了。但朱江婷坚信认真对待每件工作,不以交差的态度做分内事,没有投机心态。当初选择教师这一平博app下载,难道不是自己满腔热忱,废寝忘食争取到的吗?这条路布满鲜花和阳光,虽然偶有荆棘丛生,但这不就是教育事业的魅力所在吗?作为教师,偶有胆怯,但会直面困难;纵有迷茫,也不蝇营狗苟。因为好的教师是学生心里的太阳,目之所及皆有光。